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乳制品制造行业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乳制品制造行业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974-2017 工贸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974-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4.1.1 领导小组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时,建立了以公司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安全、行政、财务、生产、设备、质量、检验、动力、供应、物流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公司主要负责人是对本单位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并明确分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领导小组成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1.2 推进办公室
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公室,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制度建设,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落实领导小组相关要求,组织工作小组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定期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推进、调度、监督和考核,为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1.3 执行工作小组
各职能部门成立执行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可由班组长、岗位员工组成,负责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的要求,负责管辖范围内的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4.2 实施全员培训
4.2.1 编制培训计划
应制定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层级实施全员培训,使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
4.2.2 培训实施
体系建设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对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风险分级、重大风险确定及风险控制措施制定等进行培训,及时纠偏体系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员工熟悉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标准及实施步骤。
4.2.3 培训效果验证
采取现场提问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培训效果验证,培训效果验证情况纳入部门安全评比中。
4.2.4 培训记录
培训应保留培训记录,并按公司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存档。包含:培训计划、培训教材、培训签到、培训信息记录、培训影像、培训效果验证等见证性材料。
4.3 编写体系文件
4.3.1 公司建立了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和采用其它评价方法分析的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危险源辨识、分析、风险评价方法及等级判定准则,并按照公司文件管控要求进行发布。
4.3.2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与公司目前运行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体系相结合, 借助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细化公司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明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体系奖惩办法(参见附录 A)。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按DB37/T 2974-2017中5.1.1.1要求,公司可按照原辅料仓储、生产车间、成品仓储、公辅场所等功能区域的主要设备设施进行划分,设备设施一般有以下风险点(但不限于):
——生产车间:物料泵、清洗泵、利乐灌装机、中亚灌装机、冰淇淋凝冻机、冰淇淋单冻机、自动装箱机、码垛机等;
——成品仓储:巷道式堆垛机、双工位穿梭车等;
——公辅场所:制冷储氨罐、蒸发式冷却器、氨泵、螺杆制冷压缩机、配电系统等;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按DB37/T 2974-2017中5.1.1.2要求,对作业活动类风险点进行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融霜作业、加放氨作业等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行重点管控。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公司应按DB37/T 2974-2017中5.1.2.1要求排查并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B的表B.1)和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B的表B.2)。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按DB37/T 2974-2017中5.1.2.2执行。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5.2.1.1 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即:针对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
5.2.1.2 采用安全检查表(SCL)对设备设施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记录。
5.2.2 辨识范围
按DB37/T 2974-2017中5.2.2执行。
5.2.3 危险源辨识
5.2.3.1 公司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全员范围的危险源辨识:
——工作小组按照辨识范围有序的开展危险源辨识。
——初步辨识完毕后,由工作小组成员对所在岗位全部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并对初步形成的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评审、补充、修订。
5.2.3.2 按 DB37/T 2974-2017 中 5.2.3.2 要求对辨识过程四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5.2.3.3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
示例:对灌装车间的作业活动可划分为生产前准备、生产过程、停机清洗、排期执行、设备维修保养等。生产前准备作业活动再细化分为双氧水更换、辅料准备、设备参数检查、夹爪打油、终端夹爪/站链/拨包杆检查、设备护养、缓冲塔/输送链条检查、更换喷码、安装填料管、封管升温、设备拉纸等作业步骤。
5.2.3.4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通过工作危害分析法不能覆盖的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
辨识。
5.2.3.5 在辨识过程中应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还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以上为标准部分内容,如需看标准全文,请到相关授权网站购买标准正版。